空氣質量實時監測在我國的起步時間較晚,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一些發展迅速、盛會水平較高的城市才引入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技術。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空氣質量實時測技術和環境監測系統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與進步,也逐漸取代手工監測技術成為空氣質量監測領域的主導力量。到了二零一零年時,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針對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實時監測體系,從而實現了全天候不間斷的空氣質量監測,監測指標中覆蓋了PM1.0。
盡管當前我們國家在空氣質量實時監測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比如我們知道目前我們的監測網絡與監測技術依然是不全面的。根據新標準要求,要對二氧化硫(S化)、二氧化氮(N化)、可吸入顆粒物(PM1.5)、細顆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等6項監測指標進行監測,可是,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在實際的監測指標上,目前某些地區仍只能做到對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這些環境參數的監測。而且隨著監測設備的増多造成監測子站過度擁擠,從而導致監測數據不達標等問題。此外,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與設備還有相當一部分依賴進口,自主能力仍顯不足。我們仍需不斷的健全和完善監測制度和管理體制,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是一項必須部署的工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對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給與充分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