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在陸續出臺的各項相關政策指引下,環境監測行業得以穩步發展。展望“十四五”,“需求升級”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
回顧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十一五”的監測網絡搭建、“十二五”的以污染源監測為主以及“十三五”的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展望“十四五”,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將邁上全面、綜合的新臺階,全覆蓋綜合監測體系基本建成。
環境監測密度將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增大。在時間上,監測頻次將進一步增加,并能夠做出動態調整。我國監測網絡目前已普遍覆蓋大氣、水、海洋、土壤、聲、輻射、生態等各類環境要素,點多面廣但監測頻次較低,未來五年常規監測將向高頻次發展,增加空中遙感監測、無人船監測等自動監測手段的覆蓋面,提高監測數據的時間分辨率,并逐步實現根據環境質量達標情況動態調整。在空間上,水、氣站點將大幅增加,空氣監測站點將填平補齊城市空缺,地表水將實現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水體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區“四個全覆蓋”。
“十四五”對監測數據的靈敏度、準確度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大氣、水質方面,自動監測將逐步取代手工監測。目前,我國的自動監測仍較為初級,在大氣監測方面,主流自動監測設備精確度較低,無法完成對地區復雜大氣環境的監測,尤其是濃度較低、成分多元的VOCS,整體較為落后;在水質監測方面,自動監測點位數量及分布不合理,監測參數種類有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