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環境監測公司能夠在業務方面賺得豐富的利潤。但因行業實行資質管理和監測指標管理,對于不具備監測能力的監測指標,不允許出具蓋有CMA章的監測報告,因此,在監測指標上,新進入的環境監測公司仍會以傳統成熟性指標為主,但部分指標監測的盈利能力已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處于微利時代。
隨著餐飲油煙、加油站油氣回收等非傳統項目,因前期投資較大,進入門檻高,仍處于高毛利率時代,而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進行的環境管理咨詢,從事者均具有技術和資金的優勢,潛在進入者的門檻較高。就準入標準較低的環境監測業務,潛在進入者主要為以下幾類單位:
一是機構改革過程后脫離政府部門的環保類的單位,如各縣(市、區)現有的環境監測站。此類單位數量眾多,不具備轉型至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將脫離政府部門管理,改制成經營性質的公司,實行自收自支,政府不再進行財政撥款。這類企業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
二是國內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的生產企業對監測設備熟悉,擁有品牌、技術等優勢。但這類企業一般對生產的設備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對于非生產的設備則明顯能力不足。鑒于環境監測的地域性強,這類企業具有一定的潛入威脅性。
三是省內具有廣泛關系網絡的小企業。這類企業無論從管理上,還是經營服務商,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改變運營模式,成本較低,往往能夠以某個企業的環境監測全服務帶動項目的發展,在短期內能夠通過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具有較大的威脅性和競爭力。
環境監測公司要想保持并將環境監測的業務擴大,必須做好戰略戰術上的準備,從源頭找問題,從本質上將環境監測推向更多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