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環境監測同樣是建設健康建筑的重要環節。我國于2017年1月發布并實施了《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 02-2016.從室內環境監測的角度,《健康建筑評價標準》針對室內環境分別從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和室內物理環境舒適性提升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室內空氣污染物部分按照要求的性質分為控制項與評分項。控制項方面對于甲醛、TVOC、苯系物等典型污染物,室內顆粒物濃度提出限值要求;對建筑材料品質以及家具產品有害物質限值提出要求。評分項從污染源、濃度限值、凈化以及監控要求四個方面進行要求。污染源控制包括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家具和室內陳設品品質、建筑圍護結構性能、室內污染物擴散情況這幾個方面。
濃度限值方面對PM2.5、PM10以及室內空氣中放射性物質、CO2的濃度提出限值要求。凈化部分鼓勵設置空氣凈化裝置降低室內污染物濃度。在監測部分,鼓勵設置空氣質量監控與發布系統,鼓勵系統具有監測PM10、PM2.5、CO2濃度的性能,且具有儲存和實時顯示等功能。室內物理環境舒適性提升也同樣分為控制項和評分項??刂祈棇Ψ块g的聲環境、光環境和熱濕環境提出要求,其中包括對不同功能的房間的噪聲級、隔聲性能、天然光光環境、照明光光環境、建筑圍護結構表面溫度的具體要求。評分項從聲、光、熱濕環境以及人體工程學展開。
其中聲環境包括對建筑所處的環境噪聲、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噪聲敏感房間與相鄰房間的隔聲性能、人員密集的大空間的吸聲減噪設計、建筑內產生噪聲的設備及其連接管道進行有效的隔振降噪設計這幾個方面;光環境包括對天然光的利用、照明控制系統的自動調節性能、室內生理等效照度的控制、室外照明光環境的舒適性這幾個方面;熱濕環境則從室內人工冷熱源熱濕環境評價、合理采用自然通風等被動調節措施、房間相對濕度控制以及主要功能房間的供暖空調系統基于人體熱感覺進行動態調節的能力進行評價。人體工程學部分則對衛生間布局、房間設備和家具的可調性進行要求。最后在提高與創新的加分項中,《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對室內空氣質量以及室內PM2.5日平均濃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加分項。
聞道有先后,文章有遺漏,更多精彩文章:
什么是BIM和BEM,關鍵的區別是什么?
老有頤養暖人心 智慧建筑為子女分憂解難
智能建筑是什么?
智能建筑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大!